| 中南馬暨東馬第九屆慈青慈懿研習營 未來的希望在慈青 | | |
2008 年 08 月 08-10 日 |
| 【馬六甲聯合報導】中南馬暨東馬十六所大專院校共一百二十位慈青幹部共聚一堂,參與“二OO八年中南馬暨東馬第九屆慈青慈懿幹部精進研習營”,深入法髓共精進。 圖:六十四位慈青及學長姊首次在幹訓營內共同呈獻“八正道”手語,這也是三天兩夜以來最壯觀、最具歷史性的一刻。【攝影:蔡雨鴦】 |
二OO八年八月八日晚上七時正,正當全球人民的焦點鎖定在中國開幕的奧運會典禮時,在馬六甲慈濟園區國議廳,掀開了為期三天兩夜的“二OO八年中南馬暨東馬第九屆慈青慈懿幹部精進研習營”的開營儀式。
中南馬暨東馬十六所大專院校共一百二十位慈青幹部共聚一堂深入法髓共精進;而東馬慈青為了參與此次幹訓營,有者甚至半工讀以賺取旅費,求法若渴的精神可佳。
◎ 培養正確觀念 訓練堅強道心
“培訓,就是培養正確的觀念,訓練堅強的道心。有了正確的觀念,在承擔的過程中才會心寬念純,不容易起煩惱;而擁有堅強的道心,在面對考驗時,則不容易起 退心。我們必須跟緊有智慧的人,認清自己的方向,才能堅定地走下去。”馬六甲分會執行長劉濟雨在開營時,以“培訓”兩字帶出這次幹訓營的意義。
劉濟雨殷殷叮嚀這群年輕人,來慈濟不只是來行善做關懷,更重要的是必須藉事練心,讓自己的智慧增長,學習將知識轉換成智慧,影響更多人來做好事。
◎ 傳承慈濟志不移
三位慈青學姊黃婉琦、王巧梅、梁慧敏分享“慈青傳承志不移”。
沙巴大學慈青學姊梁慧敏從西馬跨海到東馬求學而認識了慈濟。自慈青時期持續關懷哥打馬魯都的蘭巴達原住民小孩,進而認知自己的使命,堅定地行在菩薩道上。
沙巴大學的慈青大部分來自外州,大多在畢業後都回到各自的家鄉發展事業,讓陪伴他們的輔導爸爸媽媽總是操心慈青人力的接棒。有感於輔導爸爸媽媽的辛苦,慧敏學姊畢業後選擇留在沙巴,擔起當地慈青組組長重任,負起傳承的使命。
畢業於馬來亞大學的王巧梅,曾在承擔大專聯絡人時,沒有學會站在夥伴的角度去思考困難,也沒有學會聆聽別人的心聲。
直至畢業時才意識到自己的習氣,開始學習調整。進入志業體上班後,承擔的工作越來越多,才發覺原來很多人事問題,其實要檢視自己的心念。
在博特拉大學畢業的學姊黃婉琦,優異的成績獲得直接深造博士的學位。然而,在婉琦學姊心中,最嚮往的還是在慈濟志業體上班;面對家人的反對,當慈濟職工的心願只能暫存心底。
因善知識的開導,解開了一年來的心理掙扎,她認真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終於決定轉換人生跑道,到慈濟上班,幫上人承擔起如來家業。雖然遭到家人的不解,婉琦學姊仍然堅定腳步,希望有一天家人可以完全認同她的決定。
“走您堅定要走的路,膚慰您要膚慰的苦……”《守著您》的旋律撼動了全場人的心,紛紛下跪合十流下懺悔的淚水。
◎ 八正道手語呈獻
六十四位慈青及學長首次在圓緣環節,呈獻“八正道”手語,這也是三天兩夜以來最壯觀、最具歷史性的一刻。
每一位參與者早在三個星期前緊鑼密鼓地排練。雙溪龍拉曼大學的慈青陳文進從小就受國民型教育,只懂得基本的中文字。可是,他排除萬難,請朋友逐一為每個中文字注上漢語拼音。
從中要去除雜念,專心呈獻出“八正道”的精華,對慈青實在一大考驗。
《三十七助道品》納為慈青在幹訓營每晚止靜前必誦的經文。平時,慈青都在進行動態的活動,甚少有沉澱的機會,大家靜心聆聽《三十七助道品》如走入了經藏。
李奕嫺對這部經文最有印象的是:“最易造業因是口,開口動舌都是業”,她期許把心顧好,也把自己的“正語”修好。
“雄厚的聲音撼動了我,沒想到那麼深的佛法經美妙的唱誦竟深入了我的心!”國大分校的林友菁感受到佛心的慈悲。
◎ 幸福的回饋
“不要因為一點點的小事而離開,因為損失的是自己!雖然我個人的力量不足以推動整個慈青,但慈青也許需要我那微不足道的力量,多一分心就多一分力。”馬六甲大馬技術大學王凱歌曾經因為一點不如意而想離開慈青隊伍;但是,課程中聽到一句話卻讓他深有感觸。
“年輕的我們可以做什麼?年輕的我們應該貢獻我們的知識,為我們的下一代,來搶救這個受傷的地球!”沙巴大學的黃芯樺思索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個團體能像慈濟如此無私的愛人,同時也能讓自己修行?她期許自己守著一念心,走在菩薩道上。
砂拉越大學的張欣慧聽到四川、緬甸兩位賑災團員的分享,讓她內心很激動。同樣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卻有不同命運的人,她覺得自己在日後遇到難題跨不出時,要多想想緬甸人民的苦,以勉勵自己勇敢去面對。
“讓我影響深刻的是簡媽媽(吉隆坡分會執行長簡慈露)說,我們的每一天都像白紙,所做的如筆,在為每天寫日記。我們容易感動一時,難以恒持剎那,我要好好 照顧心裏的善種,用法水滋潤,讓心中有佛,行中有法。”馬來亞大學的李筱柔體會到上人說的“命長不如命好”,此生能聽聞佛法,身體力行為眾生付出的生命是 最好命的。
國民大學分校的伍展明覺得自己是有福之人,他表示自己在忙碌中逐漸迷失了方向,吸收了課程精華後,真的讓自己放下了煩惱。從這句“一秒鐘一輩子”讓他覺得要認清的人生價值,主要是先為自己的心境“補藥”,再接引新同學。
(資料來源:郭彩芬、吳雪儀、甘彩瑩、呂慧芳)
注:此報道轉載自慈濟要聞 。
此報道連接:http://www.tzuchimalacca.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4456&Itemid=6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